导语: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买了两只股票,目前一只亏了50%,另外一只赚了50%。这时候必须卖出一只,你卖哪个?
这个思想实验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炒股的人喜欢卖出赚钱的股票而不舍得卖出巨亏的股票。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奠基人RichardH.Thaler的研究,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45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72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H.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上的贡献。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谁都没猜对的经济学家。
塞勒于年出生。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RobertP.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除了行为经济学,塞勒的研究领域还包括金融学领域、决策心理学。
今年的经济学诺奖奖金为万瑞典克朗(约折合万元人民币)。
在Thaler获奖后被问及,“你会怎么花费9百万瑞典克朗的奖金?”72岁的老爷子继续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是不是瞬间觉得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很有趣?我们先来通过他的几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认识这个大神。
1有限理性塞勒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了人们是怎样在内心中通过创建分别的账户来简化经济决策的;人们会聚焦于单个决策的狭隘影响,而不是它们的总体效果。
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厌恶损失能够如何解释以下现象:人们如果拥有某件东西,会比没有的时候更高估其价值,这一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
塞勒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这一学科研究认知限制是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
图1:为了管理我们生活中的众多财务决策,我们经常会在脑海中把它们计入不同的“账户”。心理账户的理论显示了这样做可能带来的意外问题。
2社会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