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光明日报转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的文章《奥美拉唑被列为重点监控药物!》,在网络上引发讨论。
党媒、官媒同时点名某一款药,这并不常见。
今年1月份,在国家发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中,奥美拉唑就位列其中,监管层已经发现了这款产品应用的不合理,在医疗机构内部严控使用。
另一方面,年8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明确将奥美拉唑肠溶片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这意味着药店可以直接买到。如果患者随意购买,又会加剧不合理使用的可能性。
此次,官媒带动发起讨论,无疑是在呼吁:应谨慎服用奥美拉唑,注意用药安全。
10亿单品的隐忧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作为一款“万能胃药”,奥美拉唑是许多家庭常备用药之一。
恶心、呕吐、泛酸、胃部灼烧……很多不适都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奥美拉唑是世界上第一款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病等常见胃病中作用突出。自年上市后,奥美拉唑被誉为“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年,阿斯利康原研的奥美拉唑在中国获批上市,到近几年,又有了大批仿制药。因为疗效出众,在治疗胃病之外,奥美拉唑也常成为应酬席间的“锦囊“,用以缓解酒精对胃黏膜、消化道造成的损伤。
奥美拉唑有多受欢迎,销售额可以说明一切。据米内网,年在受疫情和集采降价影响情况下,各类奥美拉唑制剂在零售市场的销量为10.68亿元,同比上涨0.82%。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年上半年,注射用奥美拉唑销售额超过10亿元。
畅销背后,是“医用松懈”的风险。一方面,用药者已经养成习惯,凡是胃不舒服就用奥美拉唑;二是医生在面对肠胃疾病时,也会习惯性开出奥美拉唑。长期以往相互作用,奥美拉唑已在滥用。
既然是药,一定有副作用。据目前观察,长期滥用奥美拉唑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视力受损、肾脏受损、胃黏膜发炎等症状。随着不合理用药的人群逐渐变多,副作用可能越来越多。
据统计,中国胃病发生率高达85%,且患者群体呈年轻化态势。中国也是胃癌大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位列第三。
用药量极大、发病率高企,两者叠加,指向了可以预见的用药风险高发。最终,将导致患者个人身体健康、家庭经济以及医保体系都增加更多压力。
政策逐步收紧
年,卫健委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一批用量大、疗效不明确的辅助用药开始面临“拷问”。明星产品奥美拉唑因为确有疗效,没有进入首批重点监控。
但在地方上,自年起,福建、山西、湖北等地相继将奥美拉唑纳入省级重点监控用药名单。过度使用、占据较多医保费用是多地控制奥美拉唑的主要原因。
年,国家层面也开始从各种角度对奥美拉唑的使用进行管理。年初,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要求对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6类质子泵抑制剂类修改说明书,要求相关厂家在这些产品的药品说明书中添加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去年8月份,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奥美拉唑肠溶片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公告(年第68号)》,相应的结果是医疗机构开始降低奥美拉唑用量。
官方的种种动作,无疑都在为奥美拉唑的应用寻找标准,以期保障用药安全。到今年1月份,国家更新发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奥美拉唑正式被纳入,并且位列目录第一位。
修改说明书、转换非处方,列入重点监控用药目录,几个操作都指向限制奥美拉唑的使用。而通过舆论向公众传播奥美拉唑滥用的危害,则是从患者教育端发力。
目前,奥美拉唑有胶囊和注射等多种剂型,国内多家企业生产相关产品。据国家药监局,国产的奥美拉唑相关产品超种,涉及厂家众多,国药集团、齐鲁制药、石药集团等大药企都有相关产品。第七批集采中,奥美拉唑注射剂中选企业包括哈三联、华北制药、湖南恒生制药、宜昌人福药业等10家企业。
对奥美拉唑的用药安全管控,未来也可能用于其他重点监控品种。
撰稿|烟酰胺
编辑|江芸贾亭
运营
杨亚兰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