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产品比较有趣,市面上也有越来越多类型的泡泡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可是你知道吗,泡沫和胶、膏、霜一样,都是外用护肤品和药品质地的一种,而大部分的泡泡护肤品靠的是新奇、好玩来吸引消费者,而一些产品本身和其宣传效果却毫无科学依据。
今天就带你们来分析下市面上的几种泡泡产品,教你们识别哪些真正有用,哪些是靠吹出来的(此处不含双关语)。
1泡泡清洁产品泡泡洁面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泡泡产品。普遍消费者对泡泡洁面都有清洁力强、适合油皮的观念。真相呢?请跟我一起读:
起泡多不代表清洁力强。
就这点,我除了查了学多文献外还问了两位化学工程教授,得到的结论都是如此。要判断清洁力强否还是需要看配方:肥皂清洁力虽强可是起泡却没许多表面活性剂那么多。
在这举个例子:肌研泡沫洁面其实清洁能力并无那么强啦!打泡瓶能均匀的把空气混入到液体皂里,是泡沫形成的最大原因。肌研泡沫洁面里有效率的清洁表面活性剂并不多,而多的是聚乙二醇-8和聚甘油-10月桂酸酯。
这两个成分含有不少的氧,而氧的电负性比较高,能造成部分负电荷。这些部分负电荷与水的氢产生氢键,从而大幅度降低表面张力,形成泡沫——说人话就是,它们天生就容易起泡。这两个成分能造成的泡沫虽多,可是因为不亲脂的缘故,它俩的清洁力度并不高。
那么为什么化妆品公司还老喜欢把油皮的洗面奶做成泡沫洁面呢?
当然是因为钱咯!
界面化学(surfacechemistry)家J.JBikerman在他的书《Foams》中提到过,绵密和稳定的泡沫一般会得到大众青睐,这纯粹是因我们的心理作用。这一观点不管是在食品中还是化妆品中都是成立的。
就好比泡泡浴,除了使得心情愉快外就无其它用处了。
2泡泡祛痘产品泡沫机制在痤疮药物和护肤品上正逐渐被广泛使用。泡沫质地的表面积比普通乳膏、胶质地要大,对于有效成分的渗透有着比较小的时间滞后效应(timelageffect)。
宝拉珍选4%水杨酸。
对于时间滞后效应我打个比方:
用体温针测量体温需等待几分钟才能得到准确的温度,那是因为热量传输不是瞬间的,护肤品和药品的有效成分渗透到皮肤里也不是瞬间的。换句话说,泡沫机制能让护肤品里的有效成分更快的深入到皮肤内部并发挥作用:
从以上的图表可以看出,泡沫(黑色方块那条线)刚开始的渗透通量是最高的——这意味着对比起其它质地,泡沫质地能使皮肤随时随地含有比较高浓度的有效成分,特别是在使用产品的初期。
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外用处方药使用泡沫机制作为质地,例如GSK的Fabior(他扎罗汀泡沫)和一些小规模制药公司出的过氧化苯甲酰、克林霉素和皮质类固醇泡沫等。这些泡沫质地外用处方药都有许多研究证明它比传统的胶、膏或者霜质地的药效更胜一筹。
因为都是处方药,这些药物就不好贴图和详细介绍了。我见过的市面上唯一的非处方泡泡痤疮护肤品就是宝拉珍选家的4%水杨酸。这不是一篇有关此产品的文章,在此就不长篇大论来点评。想看详细点评的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