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调整!河北省药店销售“四类药”不再实行实名登记上传!
四类药品,不再登记销售
随着近期国家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密集调整,药店零售行业也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搜药获悉,12月1日,河北省多地药店收到上级监管部门通知,药店销售“四类药”不再进实名登记上传。
对此,搜药向河北多地药店核实,确认此消息属实。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连锁药店新技术分会、河北省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白健立告诉搜药,目前各地区已经开始执行,药店销售“四类药”,不需要登记,也不需要上传资料了。
以下为河北某药店收到的《通知》:
重要通知:
接上级通知和要求,药店目前防疫政策做出调整:
一、自今日起,各药店销售四类药品和感冒类药品不再进行实名登记上传,不再向街道办事处推送。抗原试剂不再搭送及登记上报。
二、严格实行防疫经理责任制,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三、督促进店顾客扫场所码、戴口罩、查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不得以亮码代替扫码,各类弹窗赋码人员一律不得入内。
四、场所每日三次消杀及台账,从业人员每日体温自测及台账,从业人员每周核酸检测(暂定一周三检)及台账等其他防疫政策继续执行。
五、处方药凭处方销售。
对于该政策是否属于暂时性调整,白建立等多位药店人向搜药表示,该政策应该是长期的。
众所周知,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地出台过“四类药”禁售或登记销售的政策,药店的“四类药”销售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药店的业绩,药店苦此久矣。
白建立告诉搜药,据他了解,尽管一些地区并没有要求禁售“四类药”,但政策执行到基层可能就“变了味儿”,干脆就不让卖了,态度很坚决。这就导致了大量“四类药”形成近效期。
此前媒体报道,曾有地区反映,“四类药品禁售”药店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26%-40%,40%-60%门店存在亏损,近效期药品积压数较大。
另有数据显示,近两年的限售,已经使零售药店库存积压的部分药品报废或者近效期,仅杭州市零售药店的“四类药品”积压就将近3亿元,其中因超过有效期而报废药品万元,近效期药品万元。
白建立表示,政策调整后,将对药店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四类药”本身就是药店的一个重要的品类,解除管控后销量肯定会有一个提升。另外,随着各地防控政策的调整,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对“四类药”尤其是抗病毒药品的需求暴增,“四类药”销售也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甚至比年以前还要大。
目前,药店销售高峰已经初见端倪。
近日,广州调整疫情管控政策后,抗病毒药类、防疫类、抗原试剂盒需求井喷,多款药物在药店已经“脱销”。
早些时候,石家庄调整防控政策后,也引起了一波药品销售“小高峰”,当地连花清瘟、板蓝根等药品被大量抢购,多款药品在药店暂时缺货。
此时,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密集调整,河北省率先解除了“四类药”登记销售政策,这无疑向社会和行业释放了一个新信号:药店的疫情防控政策开始调整了,疫情防控体系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解除“四类药”登记,解放药店人的压力
在核实消息的过程中,一位药店管理者告诉搜药,政策调整不仅将提升药店“四类药”的销量,广大药店一线员工也会因此受益,“他们会轻松太多”。
疫情三年,“四类药”登记制度不断完善,从最早的纸笔登记到电子化终端,精度越来越准,监管力度也在不断提升,对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巨大作用。
不过,管控的升级对一线药店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线工作者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才能完成一次“完美销售”。如果漏记、漏传了购买“四类药”的顾客的信息,门店和店员就可能迎来处分。
另外,“四类药”登记不仅考验店员的技术,也在考验顾客的耐心。
总的来看,大多数消费者能够理解“四类药”登记销售的出发点,但如果遇到一些特殊顾客,话不投机,爆发冲突也仅在须臾之间,而承受伤害的往往又是一线药店人。年初震惊行业内外的“大参林员工被打”事件,起因就是在进行防疫登记中,顾客拒绝提供详细地址。店员拒绝售药后,遭到顾客的谩骂、威胁并进行持续几分钟的殴打。
抗疫三年,药店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而今,国家正在密集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如对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针对性地对部分群体实行免检;又如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再如北京要求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患者进入……如此来看,药店的防控政策也应当适时做出改变了,或许就是从取消“四类药”登记销售开始!